双赢彩票:红色文化是中国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精神动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红色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二者在育人目标具有契合性、教育内容具有通融性,这些为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要抓住主渠道、主阵地、网络新阵地和实践主动权。引导大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做好新时代红色江山的守护人。
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1]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关键课程,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强调,“一定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育人的题中之意。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理论认同、价值引领和育人成效方面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3]红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营养剂”。传承红色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4]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的思想之魂、精神支柱,凝聚高校文化之魂。
红色文化再现了中国在革命历程中的精神风貌,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红色文化中具有理想信念的题材输入和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防止精神上“缺钙”和“软骨病”,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之魂。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和崇高价值追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所追求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前世今生”,坚定对党的信心,使大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要用实际行动把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用红色文化强基固本,擦亮大学生精神底色,用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引领大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二者在育人目标具有契合性、教育内容具有通融性,这些为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高度契合,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可能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对红色文化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自觉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以来重大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二者虽然呈现的教育形式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两者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一致。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红色文化灵活融入思政课,丰富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文化内蕴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政育人价值,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益资源,是扩展思政课的珍贵内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用活红色文化这本鲜活生动的教材,挖掘红色文化中蕴藏的深层次涵养和价值,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可以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又能有力地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形塑正确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
一种精神的传承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中国人的传家宝,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的主旋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红色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一是创新红色文化教学课程体系。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及特点,并结合各院系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把周边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有效联结到本校红色文化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二是构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共同体。高校可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打通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融通的壁垒,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内容,将红色文化适当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循序渐进地引入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构筑传承红色文化多元路径,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会议制度,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和兴趣,最终实现两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增强红色文化教学效果,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能。
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为大学生讲授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引导的双重职责,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课教学融合红色文化教育的最佳通道,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应充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加大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融合力度双赢彩票。把红色文化传承基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政课课程系统之中,用红色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激活大学生的红色记忆,为大学生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在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辨析中鉴定红色文化自信,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引领力和向心力,把红色文化转变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第二,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力度。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融入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积极打造融合红色文化的情景课堂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特点以及遵循课程教学理论大纲的基础上,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通过制作多媒体影像和课件,展示实物图片等吸引力强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研讨、上台发言、辩论等方式,形成多方参与式、多法渗透式教学模式,充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课堂教学活力,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互联网的广泛渗透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也为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形势下, 高校应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和影响,拓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渠道。第一,加强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红色文化传承增添多元化、多样化教学色彩,缩短了当代大学生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距离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高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媒体,建立一批网络宣传平台、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库。第二,推动网络资源进课堂。在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网上慕课、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和形式,进行更深层次、更广泛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并将其转化为行为实践。第三,加强对校园网络空间内容的监管力度,打造清朗网络空间。首先,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科学地建立起一套校园网络信息的定期筛查制度,实现对不良不实信息的防控,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其次,高校教师应紧贴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资源,并及时在网络平台上对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辨,鼓励大学生开展交流、辨析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红色文化主题的网络讨论活动,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承红色文化仅靠课堂理论教学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实践教学的检验和改进。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融入到社会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实践中把得到的经验再上升为理论,并不断指导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寻回红色记忆,进一步增强课程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引领。第一,丰富校园红色活动,营造传承红色文化良好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营造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首先,在校园内定期举行能够突出红色文化内涵的学习活动,向大学生阐释中国道路、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现更为充分的传播。其次,高校还可以依托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借助具有红色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主题班会、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各类教育活动之中,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再次,高校还可以充分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活动,如请红色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宣讲或做学术报告,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认同。第二,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共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高校应利用好自身的区域优势,积极开展与地方红色教育场所的合作与交流,共建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应建好、用好、守护好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前去学习交流,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发挥其在传承红色文化中主场效应,构筑“红色”课堂,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和动力。第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时空领域。传承红色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活动过程中,亲身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实现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才能使红色文化的传承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
不忘来路,才能行稳致远双赢彩票。红色文化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做好新时代红色江山的守护人。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SJGLX132Y);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提升河南粮食文化特色研究”(2022XWH142);河南工业大学研究性教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YJXJX-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丽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卫军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5页。
[2]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3]习:《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线]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19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