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彩票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环境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教材专业性还有待成熟,加之经验丰富、技能较强的专业老师相对甚少,必要时仍需向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但大多教材的费用值都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这也从侧面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所使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有些不符合国内实际情况,项目教学模式定位不明确,有些教材明显超乎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严重抑制了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重点体现出项目式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阶段式综合评价方法的体现,最好要实现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单个项目到综合项目的教学延伸,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教材编写时也要注重对实际案例的穿插,尤其是一些设计公司的常见案例,要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逐渐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之路。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病:第一,教学目标定位较高,理论教学比例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面较窄,无法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想要解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问题,必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案例,创设项目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能够亲自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有效转换课堂教学主体。其次,教师也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采用推行环境艺术设计实际项目设计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实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业务模拟的真实性。
在传统考核方法中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开展,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对学生的笔试能力进行考查,并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在实务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对考核方法进行创新,要增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采取多元化鉴定措施。在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时,不要再单一地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要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评,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实践方面,要实现双边互动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方法的修正与调整,而学生可以经过教师的指点,更好地朝着既定目标而努力。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设施,为学生创建实训基地,比如: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和环境艺术实训室的创建等。不仅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践提供了场所保障,还历练和强化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开辟更多的机遇。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资金较为紧张,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本着多元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形式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表现也将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训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建设,是培养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在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训目标时,务必要从学生自身发展去考虑,所制定的目标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高职院校在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要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内教学内容的实践,要让学生在岗位实训中可以有效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素,要让学生在顶岗实训中锻炼环艺设计的实践能力,活学活用双赢彩票,体现出实训基地的重要价值。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等相关专业必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环境监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环境意识是个人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包括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人们保护环境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社会活动,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环境意识教育是通过对环境知识的传播,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目的,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来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足迹还拓展到了外太空。但与此同时,却付出了环境危机的惨重代价:森林锐减、土地沙化、大气雾霾污染,等等。频繁的环境危机给我国公众和政府敲响了警钟:发展必须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走向恢复型、建设型和协调型,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认识上的提高,表明了我国政府以及部分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目前,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全体公众加强环境意识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在开展全体公众环境意识教育的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首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学习《环境监测》这样专业的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心程度不高。调查研究发现,每天都看有关环境的报道的占4.71%;两三天看一次的占25.13%;许多同学对环境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第一,环境是大家的环境,个人影响不大。第二,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为我们没有太多直接联系,关不关注也就无所谓。第三,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不是非要我们做不可,没有主人意识。第四,环境破坏的后果不一定是他们个人来承担,环境的报复那也是后世的事,他们认为只要过好现在就好,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第五,知道怎么做是合理的,但并没有切身履行。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第六,多数人都意愿参与一些环保活动,但真正参与的人却并不多。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一种氛围。
关于环保充耳不闻似乎是件普遍的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首先,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环境意识行动可以带动周围的很多人,甚至全社会。对他们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可塑性很强,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环保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生活 态度。做一次环保活动很容易,但把环保作为习惯的人却不多。只要用心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使习惯成为自然,环保也就从最初的那些刻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对解决环境危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将来相当一部分要从事教育工作,如果对他们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就会对没有受过环境意识教育的老一代尤其是下一代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起着重大的作用。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与目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有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是对其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1]是丽娜; 王国聘,我国大学生旅游者环境意识与行为特征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9)193-196.
[2]王虎; 王春梅; 赵秋利 ,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81-85.
[3]李莉; 范叶超,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1,9,67-69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 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关键词:建构主义、 启发式、 教学设计、 情境、 力度、 启发教学、启而得法、 启而得发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形式,它的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样一种有序发展的进程,不仅使学科知识得到系统完整的传授,也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已不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巧,而是在建构主义学习下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只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激情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精神,都可以视为启发式教学。
一、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随着建构主义的流行,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这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向,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试”而来,认为既然是“式”,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一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我们知道,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需要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而启发式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并培养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知道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由于在一种思想的指导下,会产生种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所以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能是形式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观察法)来进行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
“问答式”或“谈话法”、“提问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喻为产婆,意即产婆自己不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他所谓的“产婆术”,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正反两反面的问题,不断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对事物的理解,得到正确的答案。他创造的“产婆术”,直到今天仍被中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于是有的教师就错误的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好不啊?”等等。
而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国内一些中小学生平均每堂课的有效问答只占了65%,这说明课堂教学中尚有近一半提问是无效的。亚里士多德硕果:“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巧设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而简单、肤浅的是或非的一问一答,是豪无启发性实质意义的教学方式,并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总之,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教师在授课中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让学生明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 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学过程中问题很多,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加以启发,只要找出教学中学生最易发生疑惑的问题及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加以引导、启发,其它枝节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也就会顺藤摸瓜,触类旁通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启发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成了当务之急。因 此,教师要善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些学生提出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堵塞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思路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应予以恰当的 方式支持和鼓励,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莫大的作用。教师切不可指责、讽刺,这将遏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启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巧设情境,善用原型,抓住时机,把握力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启发教学,才可以称之为“启而得法”,从而收到“启而得发”之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已经涵盖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伴随学历教育的还有职业教育,在提高学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这种职业教育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他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作就业更贴近的一体化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快速掌握技能。职业学校也一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并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根据工作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在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实训室中,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活动。如何衡量一体化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是有效的手段。然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教学评价较为单一,通常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现有一体化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的滞后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伴随社会快速发展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训练的发展速率,致使职业训练的培训内容、人才的形成滞后于技术更新的速度,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及时弥补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了毕业生谋求工作与所学专业很难对口。加上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加剧了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不对应的现象的发生。
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他们认识不到变更改革的重要性,不去学习新知识固守本位思想,使得职业培养机械化陈旧化,没有活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权威部门或者学校的考核方法不改变,就间接指引职业教育教师采用老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提升一体化教学效果,有必要构建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内容,让一体化教学评价“有根可寻”。
要搞好一体化教学就得从整理融会教学环节入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双赢彩票,并形成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估标准。
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频率越高,使用效果越好,教学效果也会越好,因此现阶段要继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要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就得对一体化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这主要体现在教材上,要形成简练、高效,便于教学的技工类实用教材。以往教学内容主要受限于教学大纲,或者比较落后的技术总结。
对于职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既要培养教师的理论文化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对于专业相同的教学,建议由行业或者教育部门牵头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来满足时展知识传授的需要。
总之,现今的中国职业教育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深思,不能停留在传统之上,更不能因为取得过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不去追求长远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关键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因此,职业W校要想继续被社会认可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否则,职业学校只能把学生加工成“半成品”而推向社会,害了学生也害了企业,最终害了学校。
[1]姚义静.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0(05).
[2]王莲英.加强教研教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J].中国培训,2010(03).
[3]叶乐,谢翼.关于落实与保障高校教研教改工作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3(09).